“每天查看视频监测画面,都像是在拆盲盒,惊喜不断!”3月29日清晨,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智中心平台监测室内,工作人员张波像往常一样,早早地坐在监控屏幕前,仔细检查各类监测设备传输回来的画面。
“今天的画面格外清晰!”张波紧盯着屏幕,向记者介绍。高空视频监测画面中,16只大天鹅在湖面上悠然自得地游弋。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长途跋涉而来,洁白的羽毛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。“大天鹅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,它们选择来这里栖息,就是保护区生态向好的有力证明。”
张波操控着设备,将画面切换到天空视角。湛蓝的天空中,数只白尾海雕正自由翱翔。“白尾海雕可是‘空中霸主’,以往想见到它们的踪影并不容易,如今借助这些先进设备,常常能捕捉到它们矫健的身姿。”张波说。
“有时候,透过保护区的红外相机镜头,还能观察到鹅喉羚。它们通常以‘家庭’为单位,在荒漠草原上悠闲漫步。”张波介绍,近年来,保护区内鹅喉羚的数量明显增多,这些曾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,如今种群数量稳步回升,成了红外相机里的“常客”,更是沙坡头自然环境改善的生动写照。
这些令人惊喜的画面背后,是沙坡头保护区“科技支撑,智慧建区”理念的生动实践。近年来,保护区依托前沿科技,构建起“天空地一体化”科研监测体系。143台动物AI红外智能识别相机,内置4G/5G模块,不仅能自动对野生动物进行监测、拍照、识别并上传数据,还可自定义物种识别模板,提高识别准确率;10台水鸟自动识别监控设备,实时获取水鸟数据;12处生态因子自动监测站,对植物、动物、土壤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监测;6台无人机结合地理信息进行动态监测,可覆盖人员难以抵达的区域;11台虫情自动测报站,实时监测林业有害生物。
借助这些设备,目前保护区已获取动物照片3747张、视频1521条,水鸟照片2.18万张,虫情信息848条。这些丰富的数据进一步完善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字化档案,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筑牢了数据根基。同时,通过野生动物监测系统,沙坡头数智中心能够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,有序开展物种活跃度、活动规律、与环境及物种间关联性等分析工作。系统还能输出动物分布热力图并生成动物迁移示意图,让科研人员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生存状况和生态习性,为科学研究和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此外,沙坡头保护区还联合各方力量积极开展宣传活动,举办“世界野生动植物日”“生物多样性保护日”等主题活动,通过发放宣传手册、举办讲座等形式,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,鼓励居民主动参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工作,为保护区生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(记者 马雨馨)(来源:宁夏日报)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955-8737187/5035386
邮箱:znrmtzx@163.com
备案号:宁ICP备18000997号